讀完這本書之後,角田光代正式被我加入出書必追作家名單了。
書的前言告訴讀者內容改編自一段真實事件,內容敘述日本東京轟動一時的「音羽殺人事件」:一位媽媽殺死自己小孩的幼稚園同學,動機是忌妒對方考上私立小學,在老公的勸導下自首。我們可以立刻抓出兩個重點:一,幼稚園升小學就要考試呢;二,念私立小學是令人驕傲的事?光是短短的新聞事件,傳達出多麼有趣(抑或弔詭)的價值觀哪。
小說的發展建立在這樣的背景上,讓讀者先熟悉了日本的社會氛圍。亞洲地區的升學壓力普遍都是很大的,日本、韓國、中國到台灣等地皆然,台灣雖號稱教改但整體情況似有變本加厲之趨勢。從幼稚園升小學也要考試聽起來似乎很變態,回頭一想其實還好,我自己小時候就曾經參加過進入私立小學的考試,也順利進入就讀,當然見過私小裡面許多有趣的、光怪陸離的事情,有時候想想私立小學就好像用錢與階級所編織的網子,用來過濾篩檢七歲的孩子。
這是一本很誠實的小說,在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主角是五位母親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她們的小朋友都就讀同一所幼稚園,彼此間相互扶持、分享直到友誼變調後的嫉妒、惡意,把女性圈圈從小到大的交友典型都處理得很坦白,其實這種日本特有的「媽媽友」文化真的很有意思,類似選美佳麗的友情,在立足點上本來就競爭對手卻要相互友好互動,本來就是違反人性。五位媽媽各自代表不同的社會階層、性格所呈現的女性特質,當然她們本身的性格也是這個故事裡重要的變因。不過討論女性之間變調情誼的作品太多了,簡單來談的話角田光代把五個人表裡不一的面貌都表現得很精采,戲劇性十足,但引起我興趣的並不是這個部分。
對我而言書中最有趣且使人困惑的部分是:所謂的養兒育女,不應該是父、母親雙方的責任嗎?這本小說裡沒有一個女性角色的決定因為丈夫的參與或不參與而有情節上的偏移,五位媽媽們的伴侶都像隱形一般,如此徹底缺席的「丈夫」與「父親」,到底為什麼可以心安理得地認為一切都是女性的責任呢?那麼家庭的功能到底是什麼?現在是什麼時代了,為什麼還到處充斥著養兒育女歸屬於女人責任的社會氛圍呢?
我沒有答案,不過難怪角田光代筆下的媽媽們一個一個都要發瘋,在無法與眾不同的社會氛圍底下必須要負擔起許多壓力,一切的成就(母親或者說女人的存在價值)都以小孩子的表現來被驗收,光是活著就這麼累了,又何苦為難其他女人唉。
千年過去了,父權體系還是貫徹始終的病態延續著。
留言列表